首都博物馆展出73件元代青花瓷(组图)

伊朗送展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采用了同心圆装饰法。本报记者 李健亚 摄

新疆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和首都博物馆的青花凤首扁壶上的凤尾图案不同。本报记者 周晓东 摄

从“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到拍卖场上的疯狂,不到百年时间内,元青花的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这次空前的团聚,穿越了沧桑,73件元青花同诉14世纪的一段传奇。

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R.Hobson)在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一对从福建华侨吴赉熙手中购得的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专家黄秀纯介绍,这对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为何流落国外。

这中间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还是1929年,吴原本打算将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送到琉璃厂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只瓶子颈部的题记却让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来,在这只瓶子的颈部,蕉叶纹空白处书有6行62字的青花楷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诚乡德教里荆唐社奉圣……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文中的纪年款识“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顺帝时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常识:“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几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将这一瓶子定为赝品。

或许因无奈,或许因气愤,吴赍熙将这对瓷瓶带到英国,并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PercivslDavid)的人。这才有了英国学者霍布逊的新发现。

作为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学家霍布逊,首先对瓶颈上所书“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眼前一亮: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霍布逊当即发表文章。

然而,霍布逊对元青花的发现基本是束之楼阁。以至于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罐还被定为明代正德年产品(后来改为元代,现藏大维德基金会)。

20多年后,也就是1952年,美国学者弗瑞尔美术馆馆长约翰·波普(JohnPope)又以这件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阿塞拜疆的阿尔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普·撒莱宫殿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他青花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类比研究,确定了数十件原来划归为明代的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并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内。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专家黄秀纯指出,不要说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多数人还没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学界也只是零星的讨论,“60年代我刚开始学习瓷器鉴定,对于青花瓷一般的说法是认为明洪武、永乐阶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几乎成了元青花分类的一大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第一标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馆陶瓷专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览中,就是一次标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于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就是一典型。这件八棱带盖梅瓶高达51.5厘米,形体巨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