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唯独属于80后的足球记忆却可以找出中国足球无法翻身的理由

这几天纪念国足冲出亚洲17周年,看着熟悉的当年报纸的截图和已经不是“高清”的影像资料,不禁回忆起了那些点点滴滴关于足球的青春年代,关于80后独有的足球青春记忆。

大部分的80后球迷是从90年代开始看球的,那个时候没有网络、甚至是电视上的体育频道一只手数得过来,足球节目很少。虽说当时的意甲、德甲已经能在cctv5看转播了,但是从屏幕上能看到的完整比赛的,还是当时被观众们戏称为的“假A、假B”。也是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那个时候的球迷们了解足球的新闻,尤其是欧洲足球的一手消息,都是非常漫长的。基本上得等到第二天中午的体育新闻,报纸上还要再等一天,知道的仅仅也是个比分。像现在流行的“更衣室消息”、“各种内幕”在那个纯真年代是不存在的。要知道球员们的数据,看一下球员们的专访,还得买《射门世界》、《足球周刊》。六元一本在当时看来是三个午饭钱了,不过当时的大部分学生球迷还是从“微薄”的零花钱中每周一本的买。在对待足球的态度方面,由于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这个平台让球迷们“当教练”,所以球迷们普遍“文明”。但是80后的球迷们对足球就没有态度了吗?我想以下说到的这些,有不少80后球迷们会引起共鸣。

不管你是哪个足坛巨星、哪个欧洲豪门的粉丝,90年代看球的球迷们肯定对中国足球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主要还是来源于当时主流是电视和纸媒,你想看足球,国足是你的“必修课”。90年代的中国足球虽然也属于世界落后,但绝对不像现在一提到就是一个“臭”字。一方面是当时中国体育的其他项目还没有起来,还有一个就是当时的中国足球在跑动、技术、处理球方面至少还像个踢足球的,只是战术水准和足球理念根本就没有形成。那个时候的中国足球前锋只是前锋、后卫只是后卫,进攻基本都是单线的,防守也很少有组织,没有一个整体足球的概念。米卢是个中国足球在技战术方面的“开拓者”,01年的冲出亚洲原本以为是中国足球“开窍”的开始,没想到却是再也不可能达到的巅峰。就算世界杯以后扩充到48支,仍旧不会有中国足球什么事。

在那个没有《实况足球》、《足球经理》的年代,80后的球迷们就没有足球游戏了吗?有,那就是球星小卡片。就像打扑克一样的,比的是哪个球星更厉害、你能不能集齐一套11人的阵容。令80后球迷们庆幸的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巨星云集的年代。作为96年看球的我德国三驾马车、巴西以“独狼”领衔的超级巨星群、以防守而闻名的意大利足球经历了前逢盛世,也有幸见证了第一代法兰西王朝,贝克汉姆还只能算“小字辈”。说到小贝,就要特别的说一下,那个年代的球星普遍还没有偶像化,所以女球迷非常少,足球是专属于男生群体的。

现在中国体育的整体上来了,很多项目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下降了不少。最简单的体现就是,80后的球迷在少年时期大多都有过“亲自上阵”的经历,而现在90后、00后的球迷们基本上都是“键盘侠”。80后的少年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放学后很多都和小伙伴们组队“踢野球”。到现在我都认为,目前中国足球的持续低迷,和全名的参与度减少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除了几个足球基地的青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普通少年们踢球的画面了。也许你们完全可以从独属于我们80后的足球记忆里,找出中国足球再也无法“翻身”的理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